“消”“防”
(一)
防患于未然,是我們對沒有發生但是可能發生的隱患提前有個預判和準備,這是好事情,尤其是消防安全是我們可以提早預防的,我們現在所說的“消防”,從一般意義上來說呢,就是滅火防火的意思。其實,“消”和“防”兩個字的詞義最開始并不表示滅火防火。那為什么現在我們卻管滅火防火的工作叫做消防呢?今天我們就從源頭上給大家說說“消”“防”這兩個字是怎么演變為現在的“消防”的。
《如果漢字會說話》,我是宇航。我們先來說說“消防”的“消”字?!跋痹跂|漢經學家許慎《說文解字》:“消,盡也,從水肖聲?!痹S慎認為,“消”字它的本義是“消失、用盡”的意思。
“消”(小篆)
其實,“消”字的本義不是許慎說的那樣,還可以追溯到更原初的樣子。從字形來看,“消”字是由三點水和生肖的肖這兩個部件組成的,三點水很好理解,說明這個字表示的意思是與水有關的。那生肖的肖怎么理解呢?這個部件稍微有點兒復雜,你看這個生肖的“肖”字,上邊是大小的小,下邊是月的字,注意這可不是月字,這個部件其實是肉的意思。所以“肖”最開始表示的是肉變小了。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消防的“消”字,左邊與水有關,右邊是與變小有關,所以“消”的本義是大水變小、水消退的意思;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消”的本義是冰雪融化。所以,《說文解字》里說的“消失、用盡”其實是從“消”的本義引申出來的。
再來說“消防”的“防”字?!墩f文解字》:“防,堤也,從阜,方聲?!痹S慎認為“防”的本義是“堤壩”,這是對的。
“防”(小篆)字
“防”這個字,是由兩個部件組成的,左耳旁,右邊是方。左耳旁其實是阜,簡省筆畫之后的樣子。阜字本義是指沒有石頭的土丘。方,主要表示讀音。綜合這兩個部件來看,消防的“防”字本義就是堤壩的意思,“堤壩”就是在出水口堆一個小土丘。
古書里還有防字用作本義的用例,比如《周禮》里面就有一句:“稻人掌稼下地,以潴畜水,以防止水?!币馑际堑救苏乒茉跐傻胤N稻,用陂塘蓄水,用堤壩止水。這里面的“防”字就是堤壩的意思,后來“防”字就由本義“堤壩”延伸出了“筑堤壩、防護、防止”等。
“消”字和“防”字的本義都與水有關。而“消防”一詞正好是“滅火和防火”的意思,與火有關。水能滅火,“消”“防”兩個字,本身就帶有滅火屬性。
雖然“消”和“防”都是漢字,但“消防”這個詞卻不是我國原創的。我國古代,與防火滅火有關的工作,并不叫做消防部門,而是稱為“火政”或者“火禁”?!跋馈边@個雙音節詞是清代光緒年間從日本引進的,當時的“消防”一詞泛指消滅與預防火災、水災等災害。而專門指滅火防火的,那時叫做“消防火災”。后來,漸漸約定俗成,“消防”一詞才專指“火災消防”,也就是我們現在理解的“滅火防火”。
(二)
歡迎回來,我是宇航。我們經常說防火防盜,自古防火都是放在第一位,歷朝歷代,都專門設立了消防方面的機構和專職人員。當然了,當時都還沒叫消防。那古代的消防部門都有哪些有意思的名稱和機構呢?
周朝,是中國古代最早建立官員制度的。周朝時期管理火政的官員的稱謂有點拗口:司烜、司爟,還有宮正。到了漢代,消防處于發展階段,這時消防部門還沒有獨立分離出來,沒設置專門的機構,消防治理與社會治安的各項工作統一由武官叫做“執金吾”來負責。
到了唐宋元時期,消防機構得到了發展。唐朝的京城長安,雖然城內沒有設亭,卻建了專用于治安消防的“武候鋪”,分布在各個城口和城內的各種坊里,在全城形成一個治安消防網絡系統。
宋朝,設有專門掌管火政的官員:廂使﹑防隅官。廂使是宋朝開封等地負責地方火禁等事宜的防火官員。防隅官是由宋代的鋪兵組成的,也叫防隅軍、潛火軍,他們都是經過嚴格訓練的,責任心強。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夜間巡邏,敦促居民按時熄滅油燈、蠟燭等,消除火災隱患。宋代消防建設最突出的成就就是組建了世界上第一支由國家建立的城市消防隊,為宋代人點贊。
明清時期,消防達到了相對完善的階段。明朝的一些城市也組建了專業的消防部隊,叫做“火兵”。它主要是為了防御敵軍火攻引起的火災和防范其他火患,一般設在城市中心或建筑密集、人員聚居之處,并配備各種救火器具。到了清朝,一些城市也設立了專門的救火兵丁﹑救火義役﹑救火夫頭?!犊滴跞屎涂h志》中有記載,當時杭州城內居民住宅稠密,經常發生火災,由于撲救不力,造成很大損失。為此,總督劉公從守城部隊中抽出身體強壯、行動敏捷的兵丁組成一支滅火隊伍,專門擔負城內救火任務。
清朝的救火義役都有明確分工,并配備各種滅火器具,以便在救火時各執其器。救火夫頭是負責管理水夫的人。消防車的雛形,在清朝就出現了,叫做機桶(火龍),在當時是十分先進的救火設備了。到了清朝光緒年間,消防的器材裝備更豐富了,有用人力扛拉的木制抬龍,還有吊桶、銅鑼、梯子、警鈴、撓鉤、號衣、號帽、防火背心等等。
古人在防火上下足了功夫,有“意念防火”,說出來絕對挺有趣的。還有一些迷信色彩的方式,但是可以看出古人對防火的重視程度,甚至在建筑上還運用了一些技術。那么,這些技術放到我們現代來看是否具有科學性呢?如果漢字會說話,我是宇航,稍事休息,我們一會兒接著聊。
(三)
《如果漢字會說話》,我是宇航,在各種古裝劇里,我們經常會看到有打更人邊走邊喊:“天干物燥,小心火燭”。這個場景并不是導演和編劇的想象,而是有據可依。
《周禮·天官》中記載,到了每年春秋兩季,掌管宮內用火安全的宮正都要搖動木鐸,提醒大家注意防火。
古代的中國人信奉神明,在古人的防火措施中,會采用“意念防火”,祈求神明保佑人們不受火災的侵害。比如把大量跟“水”有關的元素,運用到建筑上。像一些古建筑的內頂上,就有絢爛的“藻井”,藻是海藻的藻,井是水井的井,顯然,這就跟防火有關。
藻井通常位于室內的上方,呈傘蓋形,由細密的斗拱承托,象征天宇的崇高,藻井上一般都繪有彩畫、浮雕。據《風俗通》記載:“今殿作天井。井者,東井之像也。菱,水中之物。皆所以厭火也?!睎|井即井宿,古人認為它是主水的,在堂、樓閣最高處作井,同時裝飾以荷、菱、蓮等藻類水生植物,都是希望能借以此壓伏火魔的作祟,以護祐建筑物的安全。
古建筑的屋脊兩端翹起的構件,就有一個神物,叫做“鴟吻”,傳說它是龍的第九個兒子,因為它能噴浪降雨,所以就被用在屋脊上,要到就是它能避火災的這份吉祥。
這都屬于意念防火啊,接下來咱們好好說說古代消防技術。
(四)
即使做了很多預防,有些火災也無可避免。在一次次的失火、滅火實踐中,我們的祖先逐漸總結和創造出了比較科學的消防技術,也曾一度在世界范圍內長期保持著領先地位。
首先就是建筑中的分隔技術:古代建筑大多都是木質結構,一旦發生火災就成了災難。聰明的古人想出了分隔技術。
所謂分隔,主要有兩種方法,一是在可燃物之間做技術處理,在易燃的木柱外面涂上濕潤的泥土,我簡稱為“閏土”,濕潤泥土形成一個不可燃的保護層。早在新石器時代的大地灣文化中就發現了泥土構筑的“防火保護層”,木柱上就被涂抹了一層堅固的防火涂料。在大地灣文化遺址中就有,泥土防火的木柱。大地灣文化是咱們華夏族先民在黃河流域創造的古老文明,是仰韶文化的來源之一??梢娔菚陀蟹阑鸬囊庾R了。
還有一種是使用不那么容易燃燒的建筑材料,比如夯土墻、磚石墻??脊虐l掘證明,在距今4600年前的龍山文化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可以有效防火的夯土墻,完成了難燃燒墻體向不燃墻體的過渡。
明代有一種防火設施,叫做鑾儀衛倉庫,每隔七間房屋就空出一間,用三合土填實,直至房頂,形成一堵5米厚的隔火墻。
徽派建筑中的馬頭墻也是防火墻的一種,兩側的山墻高出屋面,在火災發生時,隔斷火源的效果也是不錯的。
除了阻隔,儲水也是防火救火的關鍵,為此古人設計出了很多儲水工具。從商代起宮廷里就開始設置水缸,這種水缸雖然能儲存大量用水,但機動性不高。一直到唐代,才改變了滅火方式。
唐朝的人們開始使用皮袋、濺筒滅火。到了北宋,有了水袋、水囊、唧筒、麻搭等方便攜帶的工具。當有火情時,眾人拿著這些工具滅火,作用類似于今天的滅火器。
火情重在早發現,所以發現火情、及時報警、召集官兵出動的機構很重要。所以,宋代還在地勢高的地方專門建有望火樓。根據《東京夢華錄》記載:樓上晝夜有人瞭望,而樓下則有房屋數間,屯兵數百人,并配備了各式滅火設備,一旦樓頂的士兵發現火情,能第一時間趕往火災現場進行撲救。
工作做得好,制度是關鍵。到了明代,就專門建立了嚴密的“火政”制度,有了制度,明朝的“火兵”隊伍和義務消防組織“火灶”,從編制到開展工作,都非常嚴密規范。
到了清代,開始意識到消防工作是需要群策群力的了,所以當時官民攜手共同建設消防隊伍,有救火會、救火社、水會、水局、水龍局、撓鉤會等消防組織。
回過頭看,我國古代的消防是寓意和實施并舉,建筑上有寄托美好愿望的防火神獸,建筑內有預防火災的防火墻和儲水工具,再到后期城市的消防系統也初步形成,這些都為現如今的消防系統提供了很好的借鑒作用。
雖然現在我們已經不再居住在木建筑中,但是也需要時刻注意用電、用氣安全,懂得火災發生時逃生的基本準則,以此減少事故發生,避免對家庭及個人造成不可磨滅的損失。
畢竟消防安全無小事。向所有的消防叔叔致敬,你們辛苦啦!在這里,也溫馨提醒各位朋友:“用電用火需有度,消防通道不可堵;滅火器具時時有,安全安心不辜負”。
《如果漢字會說話》,我是宇航,我們下期見!